最新消息

2018-01-11
標題:【媒體報導】新央行總裁 挑戰大


今年以來,新台幣升值加劇,一度突破29.5元兌1美元大關,創下四年來的新高。日前彭博資訊訪查17名匯市交易員,預測新台幣第1季有機會挑戰29元關卡。市場對於後彭總裁時代新台幣匯率走向的臆測已經甚囂塵上。

在彭總裁任內20年間,央行落實管理浮動匯率制度(managed floating regime),為台灣累積了4,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,對於經濟穩定成長的貢獻功不可沒。但被質疑的可能「阻升不阻貶」,長期的「維持匯率動態穩定」及利率的緩慢變動,應有討論空間。去年以來,對匯率,央行看來已經放手,但不少廠商、民眾對未來總裁「蕭規曹隨」仍然有所期待,這也影響總統對新任人選的考量。與時俱進及合宜的政策值得深入思考。

貨幣升貶是兩面刃。貶值有利出口,創造更大的貿易順差;但也加重進口企業採購國外商品的壓力;而對廣大的國民,貶值還等於購買力的下滑,出國洽公及旅遊的成本增加。重要、但被忽略的,還可能是它影響國內服務業、文創等的競爭力提升,短期間雖可透過貨幣貶值吸引更多國際遊客創造商機,但長期的弱勢格局,無形間讓這些靠人力、腦力的產業,其附加價值被侵蝕,薪資成長動能進而停滯。

身為智庫的工作者,我經常接待各國來訪的政府官員及經濟專家,尤其是來自美國財政部官員及智厙學者。他們對於過去每天的最後一盤及年末的操盤知之甚詳,也對台灣長期經常帳順差頗有微詞。我會解釋,台灣是一個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體,不像美日的大企業本身具有很好的避險能力,因此在匯率政策上,會盡量減少其波動性,希望給中小企業廠商一個較穩定且可預期的經商環境。也常常動之以情的解釋:台灣廠商賺的是辛苦錢,而日間尾盤及年終匯率影響報帳價格及財務報表數字,這是政府用心良苦。

但觀察近年來供應鏈全球化的生產模式分工,逐漸公開透明,已讓貨幣貶值的好處大打折扣。英國就是很好的案例,去年在脫歐、國會提前改選等政治因素的紛擾下,英鎊大跌,理論上英國汽車製造商、食品加工廠、鋸木廠等出口產業獲利應該能大幅增加,但結果事與願違。而過去新台幣一貶,我們也經常面對歐美買家算到你的利潤增加,進而大砍我方報價,造成我出口廠商無法多賺,徒留全民分享弱勢台幣的苦果,這一因素都要考量。

另外,央行為「維持匯率動態穩定」,過度進出市場減少匯率的波動,也值得商榷。廠商應該要自行避險。保護形成依賴,一旦奶嘴拔掉,適應不良,形成匯損,就會欲哭無淚。這在最近升值的過程就已經凸顯出來。廠商避險也會活化金融業,更多的匯率型商品研發、上市、交易,也能夠培養更好的金融競爭力。

長遠來看,匯率也是影響經濟升級轉型的關鍵。台灣需要擺脫純製造業思維,盡量軟硬通吃,整合服務進入製造,大量提升服務業的GDP占比及提供就業機會,如此低薪的困境才能擺脫,進而讓台灣的年輕人能在國際間發光發熱。

目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正在快速轉變,數位經濟結構革命如火如荼,資金行情已到尾聲。美國早已進入升息循環,今年開始啟動縮表,歐洲央行也公布量化寬鬆(QE)退場的想法。資金緊縮已是大勢所趨,未來的利率政策是不是再以不變應萬變?也真的需要大智慧,這都是下任央行總裁最大的挑戰。(作者是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、台大經濟系教授)

轉載自經濟日報